制作好吃家常菜,你需要知道的技术原则。
小麦2023年06月15日1981 字
前言#
距离上一次吃外卖已经过去整整一年。这一年来我在家庭小灶上完成了无数个作品,有非常失败的,也有很多令人满意的。说是作品可能有点夸张了,不过我一直认为:做饭是一门技术活,也许人人都有拿手菜,但更多是肌肉记忆,不一定能触类旁通。我将拥有总结、内化和迁移的技能称之为技术,而通过技术创造的东西称为作品。
本文分享自己这几年的做饭经验,从科学的角度,聊聊做好一道家常菜的关键技术原则有哪些。我不想讲万能公式,也不提供任何食谱,只输出容错率较高的干货方案。
物尽其用,即兴发挥是做菜的最佳境界。最开始免不了照本宣科,但请记住,当你抛弃食谱时,才算刚刚入门。
定义好菜#
色香味俱全是我对好菜的定义,这里三个维度:颜色、香气、味道。对于家常菜来说,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。
颜色:食欲的主要来源之一,举几个颜色好看的例子:肉有焦褐感、蔬菜鲜嫩油亮、红绿搭配。
香气:即食材中易挥发物质,或者说是风味物质,举几个你能够回忆出气味的食材:羊肉、烤五花肉、猪大肠、生蚝扇贝、葱姜蒜、八角香叶桂皮、芝麻香油、香醋、火锅底料等。我想很多人感冒后都体会过食物吃起来索然无味的感觉:虽然能尝得到酸甜苦辣,但闻不到香气。可见香气在菜肴中有多重要。
味道:简单概括为四个字酸甜咸鲜,通常由调味料提供,比如:盐、糖、醋、味精。我将苦味和辣味归为上面的风味物质,因为苦有不一样的苦,辣有不一样的辣,并没有专门提供苦味和辣味的调味剂(海克斯科技除外)。
一口好锅#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很有必要准备一口好锅,很多时候不是自己技术不行,而是锅具拉跨。用炖煮场景建议选择高压锅或者保温效果好的材质;而用于煎炸炒的建议选择导热速率和热容量都高的无涂层锅。
较好的保温效果意味着较慢的热量流失,更有利于食材持续受热。常压炖煮温度不会超过 100°C,但让温度始终保持在高位才是缩短烹饪时间的关键。高压锅可以通过加压的方式提升液体沸点,这就是为什么高压锅的烹饪效率远高于敞口锅的原因。
煎炸炒时需要考虑导热速率和热容量两个关键指标,通常铝锅、铜锅的导热效率很高,但家庭并不常用,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铁锅。热容量越高意味着温度随火力的变化幅度越平缓,容错率也就更高。很多新手炒菜拿捏不好火候,一会儿太大瞬间炒糊,一会儿太小变成水煮菜。也许选择一款热容量高的锅就能缓解手忙脚乱的问题。
涂层锅不耐用,也不容易让蛋白质产生焦化反应,导致成菜风味不足,不是很建议使用。
食材准备#
准备食材通常是最费时间的步骤,但相信我,也很解压。很多教学视频会优先处理肉类食材,但以我的经验,先准备配菜和辅料更好。一是可以避免过早让菜板沾染油污,省去清洗的时间;二是配菜处理后通常需要时间沥干水份;三是配菜辅料多种多样,需要集中精力高效准备,避免遗忘。
你可能会说处理肉类食材需要时间腌制,但通常肉类的腌制时间并不需要很久,过度腌制往往容易出水,再加上配菜没有充足时间沥干水份,结果就是炒制时一锅水。而通过后续的加工手段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腌制不入味的问题,提升容错率。
总之食材准备有讲究,核心是高效有序。
下锅原则#
除了小火慢炖的菜之外,炒制的菜通常几分钟之内就要出锅。炖菜几乎没有难度,容错率很高,只要掌握水开转小火、搅动避免糊锅,一般很难失败。
炒菜会更考验技术,材料下锅讲究有备无患。请事先将所有需要下锅的食材准备好,多费几个碗也没关系。
首先锅热倒油没毛病,但就算冷锅倒油也不会差。对中高油温区间的掌控更关键。很多食谱会告诉你油热后下入辅料爆香,但是请等等,油温多高是高?如果油已经冒烟,说明有 8 成热左右(180°C),这个时候请不要下锅任何食材,人有危险,食材也有危险。
比较建议的操作方式是:
- 在较低油温时下入辅料炒香。
- 在中等油温下入肉类翻炒降温后,再下入辅料炒匀。
中、低温加热辅料主要是为了避免炒糊,很多时候成菜偏苦就是辅料下锅温度太高导致。注意这里的辅料包含:姜蒜、各种香料、各种酱汁酱料、火锅底料。当使用酱料或火锅底料时,请避免高温加热,否则很容易糊锅。
等自己可以熟练掌控油温后再逐渐尝试更高的烹饪温度,在不炒糊的前提下,提升油温。提升油温可以更快成菜,避免长时间加热导致食材脱水变老变柴。
上面讲的下锅原则核心一点就是用更短的时间做出一盘好菜。
调味原则#
之前提到,香气和味道是两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,我把这两者合称气味。
气味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:食材本味和调味料。大多数家常菜所用的食材本味都很淡,而调味料则相对浓烈,因此需要平衡调味料的使用,才能让成菜气味怡人。调味一般在起锅前进行,常见的就是盐、糖、酱油和味精。切记不能过多,否则前功尽弃。
调味的原则是:克制地调味,不要让调味料抢了食材的本味。
调色原则#
食材特别是肉类染色方法通常有两种:糖色和老抽酱油。糖色的操作难度较高,不建议新手使用,老抽其实是最佳选择。老抽上色的时机有两个:腌制时和食材入锅后。尽量在腌制时上色,这样颜色会更稳定,腌制上色时,建议深一些,因为入锅后会损失一部分导致颜色变淡;下锅后再上色一般是颜色不够的补救措施,同时也会污染锅中其他食材,导致成菜整体颜色偏暗。
加工肉类食材一般会有配菜,而配菜本身就和肉类颜色形成搭配,如果再加一些点缀就更精彩了,比如:深红色的干辣椒、绿色的葱花、白色的芝麻等等。虽然利用食材颜色调色在味道上并不会加分,但视觉加成满满。
总之,调色的核心是增强视觉体验,构造颜色反差和提升对比度是关键。
评论